“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”文化廊建成开放
玄武湖景区再添文化打卡点
“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”文化廊建成开放
南报网讯(记者李子俊)玄武湖被誉为“金陵明珠”,早在六朝时期就是皇家园林湖泊。日前,玄武湖景区的“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”文化廊建成开放,解锁玄武湖的传奇故事。
走进位于景区梁洲金陵盆景园的“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”文化廊,镂空的扇形花窗和绿植、竹子相映成趣,展板四周“中国结”造型的框架古朴典雅,假山石、盆景和花草点缀其间,处处彰显着中式建筑和园林之美。
文化廊的展陈内容,分为中国皇家园林的“生成”“转折”“繁盛”“成熟”“集盛”历史以及“玄武湖与颐和园”等6个篇章,概述中国皇家园林从商代至清代的发展历程,讲述其发展脉络与匠人的造园智慧,聚焦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——玄武湖的“前世今生”,解析玄武湖作为“太液池”“昆明池”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,见证玄武湖从皇家园林到“百姓乐园”的历史演变。
“太液沧波起,长杨高树秋。”南朝诗人柳恽笔下的“太液”,说的正是当年的玄武湖。六朝时期,这里是建康城的皇家禁苑,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等六朝帝王在此营建行宫、宴饮游赏,留下无数诗篇典故。
宋文帝时,玄武湖被打造成皇家“太液池”,效仿汉代“一池三山”格局,象征着“东海仙境”;宋孝武帝时改称“昆明池”,用来训练水军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曾说,六朝宫苑多集中在玄武湖周边,“湖山相接,自然形势优越。”
东汉至南北朝时期,皇家园林从以宫殿为主体转向崇尚山水,玄武湖周边的六朝皇家园林就是代表。如乐游苑位于覆舟山南麓(今南京九华山一带),与玄武湖山水相连,帝王在此登高、阅武、接见使臣,科学家祖冲之还曾在此演示水碓磨,科技与园林巧妙交融。
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(446),这一时期的玄武湖兼具审美与军事功能。当时湖中修建4座亭台,供帝王休憩观景,形成“山水含亭台”的诗意画面;南岸的玄武观,既是眺望湖景、检阅水军的高台,又是祭祀的场所,仪式感满满。
随着历史变迁,虽然皇家园林中心北移,但玄武湖的基因在多地延续。乾隆诗句“师古有前闻,锡命昆明湖”道出了颐和园和玄武湖的深厚渊源。1750年,乾隆疏浚扩建北京西郊金海,为效仿典故,呼应玄武湖曾用名“昆明池”,将其改名为“昆明湖”,奠定了颐和园的雏形。
如今,玄武湖已从皇家禁苑变为“百姓乐园”。漫步景区,湖中的五洲仍能看到当初“一池三山”格局的影子。目前,“中华美学之皇家园林”文化廊每天的开放时间为8:30—16:30。